打方向盤,非常簡單,會開車的都懂。
入彎,打方向;
方向打得不夠,就再打多一點;
方向打多了,就回一點;
車速太快了,轉(zhuǎn)向不足,就減速踩剎車加大點方向量;
車速太慢了,轉(zhuǎn)向過度,就加速踩油門減小點方向量;
出彎了,任由方向盤自動回正,車身回復(fù)直線行駛狀態(tài)。
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了,每位金牌殺手都了解。特別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小車,方向助力使得打方向變成輕而易舉的小動作。
但這段時間看不少人打方向后,我都會有種異樣的感覺,我很快就看出來其中的問題。(這種發(fā)自本能的批判態(tài)度,讓極大多數(shù)人非常反感,這里不作解釋。)我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我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哪里。
這要從多年前我開貨車的經(jīng)歷說起。
那時候,限載兩噸的貨車,裝了五六噸貨。(這個就不要問為什么了,我知道那是在拼命。)
車身沉重,減震鋼板幾乎被壓縮到了極限,方向助力早已被摧殘廢,加上超載的承重,使得方向機變得很吃力。無論是加速能力、剎車極限,都成倍的下降。所以,必須提前對路況做出應(yīng)對,拉開與前車的距離。原本五十米的剎車距離,必須拉夠一百米才放心。所以,相信大家現(xiàn)在應(yīng)該能理解貨車司機對泥鰍一般鉆到前面亂減速的小車的無奈與痛恨了。(當(dāng)然,超載仍然是可恨的,即使是我自己。誰不是拿別人的痛腳,為自己的過失辯護呢?)笨重的負載,剎車要慢慢來,加油要慢慢來,心急踩盡了也沒用,方向也要慢慢來。
公路上有很多立交,這里以右轉(zhuǎn),上(下)立交轉(zhuǎn)盤為例。
在入彎前,必須提前把車速降到可控程度。多快的速度為之可控啊?我也不知道。但以我的身材身手,手無縛雞之力,打方向盤都幾乎要站起來了,加上膽小如鼠,既然對車速沒有把握,第一次入彎就很自然的把車速降到很低很低。到底多低?可能是10km/h吧,反正到了不踩油門車都不能動的程度了。
第一天順利過關(guān),然后第二天就可以開快一點,開20km/h過彎,第三天再快點,第四天再快點......第五天打麻將輸錢了膽生毛了,明顯感覺到開太快了,車身開始感覺抖動了,向前的慣性,和轉(zhuǎn)向的角度差,對前輪產(chǎn)生的扭力,(擰麻花的壓力),告訴我再不減速就要崴到腳翻車了......第六天被嚇破膽了降低速度,第七八九天自然就大概知道多重的裝載,可以用多快的速度去入彎。
準備入彎,就要打方向盤,擺好角度,照路面分隔線或舊車轍的痕跡,進入彎道。這第一把方向,要打多大的角度?第一天打大點,第二天打小點,第三天再打大點......第十天還沒把握好,一百天總能有感覺了吧,要不,兩百天?
如果速度慢了,沒關(guān)系,隨便怎么打方向盤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如果是速度快了,方向打多了或打少了,在彎道中間來回修正方向,對一輛超載的貨車來說簡直就是災(zāi)難,那是隨時翻車或亂撞的節(jié)奏。必須要穩(wěn)、要順,還要提前預(yù)估好力度、趨勢,才能控制好車身行走的姿態(tài)。其中的“順”字,非常重要。
所以,當(dāng)時間久了,積累到足夠的程度的時候,我自然也就知道,多重的車,用多快的速度,多少角度的方向,去入什么樣的彎道。
進入彎道之后,順著方向和車速,讓車身保持自然、可控的狀態(tài),完成大部份彎道的轉(zhuǎn)向。
出彎的時候,就可以順著角度,慢慢的,跟著彎度的節(jié)奏,回正方向盤,順便輕踩油門,可以開始提速了。
對于這個過程,顯得非常復(fù)雜。開小車的時候,明顯沒有這些問題。
正因為如此,我很容易就能察覺,很多人開車的時候,打方向盤的動作顯得生硬、突兀。突然的打多一點方向,又大幅度的回一段方向,其節(jié)奏顯得跳躍感過強了。造成車子在路上不斷出現(xiàn)S型的行走路線,雖然小車的性能與體形問題,表現(xiàn)的不那么明顯。但這種習(xí)慣,會讓輪胎過度磨損,浪費動能和耗油,失控風(fēng)險微量提升。長久以往,損失是比較大的。
這時候的乘客,也會感覺到明顯的不適。最明顯的比喻就是,容易暈車的乘客去坐性能強勁的跑車,因為跑車的加速性能和轉(zhuǎn)向性能都非常出色,車身變動靈活,再加上激情的司機,乘客有多難受,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在試乘新車的時候被試駕員甩來甩去的時候,即使有安全帶的固定,仍覺得暈頭轉(zhuǎn)向。
在前面,我強調(diào)的是一個“順”字。根據(jù)車速、油門的力度,用多大的方向量入彎,緩和變化,把變化的幅度,平均分配到操作的時間去。十秒鐘,打3度的角度,那就是每秒0.3度的幅度。而盡量避免第一秒打5度,第五秒打-3度,第八秒再打1度這樣的胡亂章法。又或者是一段一段的層級跳躍式打法。
怎樣才能做到?首先心中要有“順”的概念,然后心中想像自己開的不是性能小車,而是一輛嚴重超載的貨車,我應(yīng)該注意什么問題。有了心理準備,自然也就能在長期的變化中積累手感,一次到位,減少變化,緩和操作。
想那么多做什么呢?不累嗎?我就喜歡率性而為,想怎么開就怎么開,人生才有樂趣嘛。冷冰冰的理性像個機器人一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啊。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