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洞幽深奇險,位于懸?guī)r絕壁的天然巖腔里,只有一條曲折險峻的石階可通洞內(nèi)。洞上是莽莽的竹林,洞下是竹海大峽谷,隔竹海大峽谷與掛膀巖洞穴群相望。掛榜巖,傳說是仙寓洞成仙的邵道人招收道徒時,將錄取名單題在石壁上,因此得名掛榜巖。
仙寓洞實際并不算洞,而是一條長約500米的半邊山洞,背靠絕壁,前臨深谷,是一個依山靠巖建造的石窟寺廟,這里最早是一個道觀,后來佛教興盛,宋朝以后,相繼建了觀音殿,老君殿等活動場所。仙寓洞實際上是一個佛教和道教共同存在的宗教活動場所。據(jù)說,眉山先賢蘇東坡曾在此見境生情,題寫了一幅對聯(lián):“天際出懸?guī)r,石竅玲瓏,問混濁何年鑿破;云中尋古洞,篆煙縹緲,看神仙海外飛來。”
從南山門進洞,首先看到的是道家殿堂——凌霄殿。凌霄殿從左至右分為靈官殿、老君殿、玉皇殿,是 仙寓洞先佛后道、佛道合一的歷史見證。清末民初,杜柴扉在巖上絕壁處題“凌霄殿”匾額,一統(tǒng)三殿。
這一壁靈官造像,高1米左右,腳踏風火輪,手舉打神鞭,瞪圓雙目,張開大口,威風凜凜,刻工粗獷有力。
凌霄殿右,是和尚殿,和尚殿是佛家升天火葬后存放骨灰的地方,殿中七重檐攢尖頂石塔乃第一住持僧升天火化骨灰之處,。因為僧人俗稱和尚,故名和尚殿。
再往前,是二佛殿,殿內(nèi)置橫三世佛、八部護法、十二圓覺,額沿上橫向鑿一組高浮雕——太子游四門,即釋迦彌勒的經(jīng)變故事。之所以稱為“二佛殿”,一是以空間大小而論,該殿比旁邊的大佛殿小,二是因釋迦之經(jīng)變稱“二佛大事”。
大佛殿,又稱大雄寶殿,是仙寓洞佛道共存的典型殿堂,殿中置三世佛、左右分別置文殊、普賢,后側(cè)則是道家的天妃殿、財神殿,三世佛、天妃、財神融為一體,正是仙寓洞佛道相融、僧道難分的歷史見證?! ?/p>
殿內(nèi)還有一塊完好的明刻九龍碑,在高50公分,寬30公分的石塊上刻出九條石龍,昂首翹尾,活靈活現(xiàn)。
大佛殿旁,是建于南宋(公元1259年)的觀音殿,據(jù)說當時規(guī)模很小,以龕代殿,后人因擴大規(guī)模,在巖沿上增刻高浮雕觀音及十八諸神。佛家以圓為本,觀音殿屬圓形,是佛家造像的最佳位置,因此信士者敬塑觀音都選址于此?,F(xiàn)在看到的觀音,是一九九四年香港作家、國際佛教學(xué)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潔居士還捐資修建的紫竹觀音。觀音手握凈瓶,傾倒神水,普渡眾生。觀音殿的石壁上,中間有觀音的立像,左右排列著十八羅漢,額題“向心朝佛”。
往前,是一龕新鑿臥佛,臥佛鑿雕在紅色砂石巖中,釋迦牟尼佛身后,還有十四天神塑像。這龕臥佛也是何潔居士捐建的。
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看索道的人說走到臥佛即可往回返。走到這里后,俺看看時間還有富余,就又往天寶寨走了走。
從仙寓洞往山下看,霧蒙蒙的。
我們乘坐的索道及兩山間的距離。
去天寶寨的路上。
這是天寶寨的后門。
天寶寨,又名天寶洞,位于四川宜賓市蜀南竹海景區(qū)內(nèi),地處竹海南緣仙寓洞東側(cè)的懸?guī)r峭壁中。據(jù)說,天寶寨是邵道人修仙的地方。
古寨長1500米,高20米,寬10米左右,洞的頂部均系巖石構(gòu)成,大部分是半邊天然山洞,部分是人工鑿成的山洞。洞上絕壁凌空,洞下削壁千紉,陡不可攀。
相傳是古代"蠻軍"屯兵的山寨。又有傳說說天寶寨建于1862年清代咸豐年間,是地方官府為防御石達開太平軍入川而建。內(nèi)有獨具匠心的13道堅固的石寨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民國初年,匪盜為患,地方豪紳為了防匪防盜,也曾搬到此地居住。
一九九七年,當?shù)赜謿v時半年,在天寶寨的懸崖絕壁之上,雕刻了《古代兵法精華——三十六計》。一幅幅摩崖石刻,按照每計的內(nèi)容,精選群眾比較熟悉的戰(zhàn)例,雕刻成巨幅圖畫,巍然矗立于雄奇險峻的絕壁之上寓自然和人文景觀于一體,蔚為壯觀。
這三十六計分別是: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guān)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滅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離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計。
這是過了后門看到的第一幅雕刻,應(yīng)該是空城計無疑。俺又往前走了一截,沒有看到下一幅雕刻。看看時間不早,俺不敢再往前走,只得悻悻返回。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