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A3車模時,借了同事一臺富士S205EXR。我以前有過一臺同系列的S7000,盡管年代相距有點遠,不過這2個相機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用起來比較上手,沒有什么生疏感覺。特別是富士的超級微距,拍這些比較細小的東西確實比較好用。這個S205的熟悉感覺勾起了我一些對相機的回憶,所以就想寫寫這些事情了。 小時侯,照相應該算是個奢侈的事了。除了必須的證件照,每年能照像的機會基本是屈指可數(shù)的。每當過年時,所有的叔表兄妹湊齊了,總會去拍個合影,到現(xiàn)在翻翻那些“集體照”覺得真是彌足珍貴。幸運的是我小時侯的照片很多,5歲之前的照片少說也有有幾百張之巨,這全因為父親那時有一臺海鷗的雙反,(老爺子當年在新疆邊防當兵,在的地方有時幾個月都見不到人,消磨時間這可是好東西)用的好象是120的膠卷,現(xiàn)在算是半古董級別的東西了。小時侯覺得那東西很神秘,和今天我們所看見的相機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它立式的機身和機身上 上下分布的和8字一樣的2個鏡頭。取景器在頂部,是一快大概10幾平方厘米的玻璃,隨著調焦旋鈕的轉動,上面的圖象有時模糊有時清晰,玩弄這個東西夜是童年的一大樂趣。就是現(xiàn)在,每次回老家,我也喜歡吧一些以前的老東西翻出來把玩一番,總是少不了轉轉這個相機。那時玩相機,還要自己洗照片,是真正的“洗”,看著一張張泡在臉盆里的相紙,漸漸的從無到有,由談到濃出現(xiàn)一個圖象,然后用木頭小夾子掛起來晾干,那奇妙感覺真的難以用語言形容。還有一種特別的剪刀,可以把照片的邊緣剪出各種花樣,我想這個很多人應該都有印象吧。很多年以后在上大學時自己居然也有機會做了同樣的事,雖然沒有出過一個象樣的清楚的照片,但這個過程仍足以讓人激動。 少年時代想擁有一臺相機估計是很多七、八十年代人的夢想吧,不過即使是個雜牌的傻瓜機,也要3、5百塊,這在那個年代對家里也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對我們更就是天文數(shù)字了。沒錢買相機的小孩們總是利用一切機會想玩一玩相機。那時出門玩能從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家里借到個傻瓜機估計是最痛快的事了。不過膠卷還得自己買,一般只買100的,印象里是柯達、樂凱。就因為100最便宜,也不知道高感光度的好處。當然,不常用相機的菜鳥們總是出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故,比如照后忘了過卷,在同一個膠片上重復暴光2次甚至更多,比如不知道怎么裝膠卷,還比如膠卷沒裝好,激動的拍了一天,做了N多剖死回來才發(fā)現(xiàn)膠卷根本沒轉,一張也沒照上,最慘的莫過于膠卷倉沒關好,洗出來的照片全費了…… 上初中的時候,幾個死黨終于湊錢買了個相機,自此也有自己支配的家伙了!雖然機器爛人也不懂啥技術,不過照的照片都是寶貝,都小心翼翼的保存在像冊里,那個年代去誰家玩都翻像冊也算一個很經典的節(jié)目吧。還曾經用普通定焦傻瓜機翻拍過美術作品之類,結果可想……后來讀大學了,相機也進入了數(shù)碼時代,那個時候對數(shù)碼機的理解就是個奢侈品,可望不可及。印象里一個哥們買了個200萬像素的奧林巴斯,早期的U系列吧,好象花了4000多。不過那時連電腦也沒見接觸過,數(shù)碼相機根本也沒什么用處了。大二時有了電腦,也開始關心起數(shù)碼相機,無奈太貴,買個相機差不多就能買臺電腦了,所以一直是停留在關注的層面上而已。一次在電腦城,看到有30萬的相機賣,100多塊,狠狠心、出把血,買了下來,今天看來不過是個攝象頭罷了,那會自己覺得還挺高級,畢竟也是“相機”,有獨立電源的,除了裝在電腦上能工作,裝一節(jié)7號電池可以拿出去拍,就是沒有液晶屏,但是有個“光學”的取景窗口,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真TMD是個怪胎!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四不像家伙的素質真的可以傲視今天所有的30萬像速級別的所有攝象頭了,成像銳利且色彩鮮艷,尤其在光線不好的時候,還能拍出不錯的的圖片,我想應該那時中國自己應該還沒有什么數(shù)碼相機的技術,這個玩意的CMOS圖象處理器應該是舶來品吧,所以才能有這樣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山寨的東西都號稱200萬還不怎么樣)這個“相機”完成了很多“瘋狂自拍”,那時誰來海灣107都會留下很多分辨率640*480的照片,在那個學生“一貧如洗”的時候,它真的帶來了很多的樂趣。 05年打工終于有點閑錢了,蓄謀已久的數(shù)碼相機終于提上了議程,當時的理解,就是大CCD就是相機的一切!而且不屑于傻瓜機,必須要手動的,(雖然壓根沒一點技術)記得早先關注過尼康的4500,跟個望遠鏡似的造型今天看來還那么古怪前衛(wèi),不過可旋轉的機身使得取景十分方便,不過因為價格的問題和電池續(xù)航能力,一直只停留在關注的層面上。那會索尼的P系列也很出名,很多小女生喜歡,就像現(xiàn)在的T系列。技術參數(shù)也還不錯,就是樣子自己不喜歡加上功能比較傻瓜,也沒有買。最后買了佳能A80,400萬像素,1.8的CCD,270度可旋轉液晶屏,3X變焦鏡頭,支持全手動,這些參數(shù)在今天看來其實也不完全是垃圾,除了那個略低的像素。(機器大概是2700塊加個128的CF卡一共差不多3000了吧)那會的廠家還注重做一些以技術為賣點的機器,而現(xiàn)在的感覺都是以市場為導向,同質化嚴重,一眼看去全是2.33的CCD,5倍7倍的變焦的卡片機,除了外觀的區(qū)別基本里面的東西都差不多,出來的照片也大同小異。從此就瘋狂的按快門,那2年留下了很多照片,其中也有自己比較喜歡的,也是從那時起,開始真正了解了快門,光圈,曝光的一些概念和關系,開始知道白平衡,EV等數(shù)碼相機時代的概念??傊@個機帶給我的東西很多也很重要。 不管怎么說,畢竟A80只是個消費級的數(shù)碼,雖比一般DC強,也只是入門中的戰(zhàn)斗機。它是我把玩的最熟悉的一個機器,差不多到了所謂人機合一的境界了,它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如數(shù)家珍。2年多的時間,喜新厭舊的毛病沒逃過,終于厭倦了,覺得這個小家伙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了,覺得自己可以上一臺更”專業(yè)“的家伙了。 07年以前單反似乎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普及,還是高不可攀的一種東西。所以我壓根就沒有往哪個方向想過,再說我也沒那個財力舍不得花那個錢。自己在琢磨了許久各種資料和參數(shù)后,決定弄一個富士的S系列試試。最后的結果是在淘寶上找了一臺S7000,帶轉接筒UV鏡電池充電器還有一個包,大概是1200左右買的,就是一開始提到的那一臺。 S7000在我手里也用了大概2年,不過只到現(xiàn)在我都覺得摸不透富士的這種超級CCD的脾氣。怎么說呢,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天使與魔鬼”吧。光線好的情況下,照片確實感覺不錯;不過暗光時,表現(xiàn)甚至沒有A80好。而且圖片放大看像素的話,總是有那種瑣碎的感覺、對暗部的處理總是有點一帶而過偷懶感覺,缺少了一些細節(jié)。不過似乎SUPERCCD的成像都是這個“風格”,難道銳化的太厲害?記得以前寫過一點描述A80和S7000成像感覺的文字,大意就是A80像鄰家女孩,小家碧玉、溫潤親切和藹;而S7000相對就像T臺上的模特,冰美人,有些傲氣,妖艷奪目、有很重的“金屬”質感。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堅持這種感覺是對的,不過隨著對S7000的熟悉,發(fā)現(xiàn)要像讓它有更好的表現(xiàn),必須多用手動功能,根據(jù)情況去設置一些參數(shù),而AUTO默認的參數(shù)是不行的。不管怎么說,那時對這個S7000的心情,總是心里擰著一個疙瘩似的,總覺得哪不太對勁,可自己又說不出來。理由要找總是無窮無盡的,在一次旅游后我還是決定把它處理掉,(夏末秋初塞外壩上)最后淘寶賣給了一個玩電臺的大叔。換新相機又成了一個問題,琢磨了很久最后決定弄個單反試試,咱也看看單反到底為何物。 結果是買了一臺2手奧林巴斯E410+1442狗頭,08年底,2000的樣子。為什么選它呢?當時的想法一個是4/3系統(tǒng)個頭比較小,一個是奧林巴斯是個比較小眾的品牌,價格相對有優(yōu)勢,還有在幾個主流攝影論壇上,各家器材的爭斗很是厲害,總是罵來罵去,這和車論壇的德日系之爭絕對有一拼,我比較反感這種罵戰(zhàn)發(fā)展到毫無因由的人身攻擊程度,各家東西各有利弊,何必呢?奧林巴斯作為小弟沒人顧忌。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讓我對奧林巴斯非常有好感,見下面的長篇敘述…… 在買S7000后,以前的一個同事讓我?guī)退麉⒅\個相機,誤打誤撞的給他選了個奧巴的C70,2手,700萬,5X,1.7CCD,全手動,(好像也就600塊吧)一開始僅僅是看參數(shù),憑感覺覺得還行。到手后以后發(fā)現(xiàn)做工不錯,小旁軸造型很復古個性,全金屬的外殼很扎實,不想A80雖宣傳是金屬外殼,但就我來看其實是在外面包了很薄的一層金屬皮而已,接下來的2天試用讓我大吃一驚,首先是色彩,顏色這個是很感性的東西,所以不同相機表現(xiàn)的差異往往很明顯,這個70的色彩一句話就是真實。從我用過的普通DC里,幾乎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色彩傾向,可能是各廠家對色彩的理解不同吧,而且數(shù)碼相機,拍出的圖片其實都是在相機內部經過處理的,等于是天生被PS過的,不可能沒有什么傾向,所以各品牌或鮮艷或濃郁或淡雅或什么,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不過相對于它們,70就顯得很沒特點了,因為它的色彩很真實很還原,很沒“特色”反而成了最大的特色。以前,自己總喜歡對比強烈,偏艷麗的風格,其實想想,太刻意了,太做作了點。乍一眼看去,會覺得70這個機的顏色很平淡,不出彩,不過細細品位,還是非常耐看的,色彩豐富細節(jié)有層次,越看越覺得有東西。一般小機器給人感覺就是第一眼的大眾美女,驚艷但沒什么回味,70的表現(xiàn)就好很多。除了色彩,成像質量上也不錯,細膩,柔和,對明暗反差大的場景,還有不錯的寬容性,就是在亮部和暗部的處理的很有層次,亮不是死白的亮,暗也不是死黑的暗,一階階的層次比較明顯,所以照片就有不錯的通透感。其實大部分機器,在陽光明媚的情況下的表現(xiàn)都不會太糟糕,不過在光線偏弱時和暗部的處理上,就顯得力不從心,馬虎應付了,這個畫畫有點相同的道理,亮的地方大家都處理的不錯,而陰影和暗部的處理,往往是很微妙很出彩又很顯功力的??傊且幌伦泳拖矚g上這個小機器了,也對奧巴有了很不錯的印象。 一直到今天我都很懷念那個C70,甚至有點后悔當時沒截下來自己用,這是朋友的第一個數(shù)碼相機,各方面都很均衡,還能出RAW格式,對后期調整也是很有幫助的,但愿他能體會到這樣的機器的珍貴。好了,回到我的E410,畢竟單反的圖像傳感器和DC不在一個層次上,我能明顯的感覺到410的畫質比DC好很多,弱光下的表現(xiàn)最明顯,這還是用“狗頭”的結果,或許好鏡頭可以得到更好的畫面,這我就沒有親身體會了。 單反要玩好,那折騰鏡頭是最基本的吧。要想兼顧常見場合的使用,起碼得有3個鏡頭——微距級別、正常焦段和長焦。等我明白過這單反的“精髓”,發(fā)現(xiàn)這真是傳說中的無底洞了……這段單反的使用經歷不長不短,也差不多2年,1442狗頭掛機也拍了不少的東西,最后的結果只是讓我明白了——單反是什么,以及我更需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呢?先得有個個頭輕巧的日常用機,便攜但是素質還要好,畢竟帶個大塊頭出門不是一個輕松愉快的事——扮酷總要付出代價的。A80已老,LX3之類的牛機動輒2、3千,不符合我性價比至上的信條,就別提啥適馬萊卡了。然后還需要有個長焦機器,感光芯片要大點吧,焦段涵蓋比較全面,基本能達到所謂的“一機走天下”,其實我也不追求很大的變焦,能制造點背景虛化的效果就足夠了,廣角至少28吧,風景之類會方便很多。微距也要有,拍個花花草草蟲蟲也方便。光圈也別太小,電池耐用點……怎么看怎么像國人買車呢,大而全啊,看來中庸之道在哪都沒錯。 怎么發(fā)現(xiàn)成了老太太裹腳布呢,越寫越多,不知道怎么收手了……,算了,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吧。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