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av社区,中字一区二区中文字幕欧美日韩精品,在线天堂中文官网,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久网下载,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歷史車庫

話題31225條    關注922人

+關注
話題

納智捷的身世(2):選擇的困惑

第二部分 選擇的困惑

為何是雷諾Espace?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納智捷品牌推出的背景之一,是裕隆集團自身的市場困局。“時間緊、任務重”,也就有了引進平臺,二次開發(fā)新車型的舉動。那么選擇這樣一個平臺的標準有哪些?

我想,至少有以下三項:

首先,通用性

浸淫汽車制造業(yè)逾半個世紀的裕隆當然很清楚,納智捷這樣一個本地品牌,作為市場的后來者,沒有精準的針對性和足夠的覆蓋面是無法立足的。

針對性是什么?面對目標客戶的潛在需求,突出產品特點,精準營銷。納智捷在這點上以高度智能化、IT化的特點以應對,主打高度豐富的電子裝備和互聯應用。這種取向,既是基于臺島自身在IT業(yè)的產業(yè)基礎,也是考慮到兩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偏好。這不是本文討論重點,揭過不提。

覆蓋面是什么?就一個汽車品牌來說,除非是那些歷史悠久、品牌聲譽素著、技術積累雄厚的品牌,大多數的平民車廠,都需要三種最基本的車型:Sedan三廂轎車、SUV多功能運動車、MPV多人乘用車。顯然,對后來者而言,路虎、牧馬人、蓮花,這樣專精越野車或跑車的廠牌,并非理想的發(fā)展模板。君不見這幾個廠牌,或是背靠大樹好乘涼,或是輾轉飄零、屢易東家,委身阿三甚至大馬?這樣的遭遇足能說明問題。

所以,裕隆一開始就確定了以一個平臺覆蓋三種車型的方針;同時,通過調整軸距、輪距等尺寸,分別覆蓋B/C兩級車型市場;換言之,裕隆是要“以一敵六”,用一個平臺衍生出六款車型。沒有如此數量的車型支撐,很難想象裕隆有底氣給杭州廠區(qū)定下一期一階段12萬輛,一期24萬輛,遠期48萬輛的產能指標。

第二,可承受性

這里的可承受性指三方面:裕隆為平臺技術引進支付價格的可承受性、制造成本的可承受性、消費者對售價的可承受性。

這三方面疊加起來,意味著:

a. 平臺本身的設計高度完善,減少二次設計所需工作量——裕隆搞出納智捷這么一個車來,是要求它立竿見影能夠盈利的,不是養(yǎng)在集團里慢慢培育的——從07年籌劃、08年簽約杭州蕭山工業(yè)區(qū)并成立納智捷公司,到09年初發(fā)布品牌,9月即發(fā)布新車……短短不到兩年時間,這中間包括了引進平臺談判、二次設計、尋求相應配套商和供應商、整合、組建/完善生產線、整車批量生產……可謂神速。如果對原始設計作大幅改動,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資金成本,都超出裕隆的承受范圍,也違背它的初衷

b. 平臺不可能是國外車廠最新研發(fā)的成果,一來價格高昂,二來很可能連帶附加條件,三來車廠未必愿意轉讓最新技術

c. 平臺所需工藝水準和材料規(guī)格要求不可太高,否則生產線上大批設備需要相應升級,技術工人需要重新培訓,更不必說高強度鋼板本身的材料成本上漲以及連帶的工藝成本

d. 控制好以上三方面,才能確保有效控制整車在機械方面投入的成本,從而為電子裝備——納智捷最重要的賣點——留出充足的成本空間。況且,只有依靠成本控制,才能把握住新興品牌的大殺器——性價比。這恰恰是眾多新興品牌潛在消費者最看重的一條。

第三,夠大

也許是看慣了國內自主品牌始終廝殺于10/15萬以下的價格區(qū)間內,而且絕大多數自主車廠都能把自家的微型車/小型車/緊湊型車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可見各家在這方面的產品線之長、競爭之激烈。長久以來,似乎只有長城在SUV市場里為自主品牌殺出一條血路,但其根本是建立在足夠低廉的價格區(qū)間這樣一個基礎上。而反觀自主品牌“向上”突圍的努力,暫時都受到了挫敗,比如瑞麒G5推出2012年款時指導價大幅下調,達數萬之多。又比如長城H6,則干脆在上市伊始,就放棄了向上突破自主品牌價格天花板的努力,繼續(xù)維持傳統(tǒng)定價,也就是10萬元上下這個區(qū)段。

納智捷選擇直接交鋒。其MPV售價79.8萬新臺幣-106.8萬新臺幣;SUV售價83.8-114.8萬新臺幣。這個價格直面奧德賽、CRV高配、漢蘭達低配等等這些該級別內的頂尖高手。如果尺寸上就先輸了一頭,恐怕很難留住關注性價比的客戶。

當然,空間大只是一方面。對于一個品牌而言,進入市場的第一臺車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就像很多不太關心汽車市場的消費者把QQ等同于奇瑞,把桑塔納等同于大眾,把S Class等同于奔馳一樣,選擇高端車型切入,無疑有利于納智捷這樣一個新興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畢竟,向下蠶食低端市場,遠比向上突破高端市場,要來得輕松。

從裕隆自身的發(fā)展來看,它在制造和二次設計方面的積累,也能夠支撐它進軍中級車,乃至中高級車這個市場。比如九十年代與日產在臺島落地生產中級房車Cefiro風度,前后長達近二十年。當日本本土因為排放政策日益嚴苛以及產品線調整等原因,將裝備3.0和2.5的高端型號相繼停產之后,裕隆仍然在推出該車型的高端版本,并一直生產到2006年被Tenna天籟徹底取代為止。類似的經驗和技術積累,是納智捷進入中高級車市場的前提與后援。

此外,國人偏好大車的消費心理無論在SUV還是轎車的選擇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那么,納智捷選擇一個大尺寸、甚至尺寸“越級”的底盤,也不足為奇。

所以,夠大,就成了納智捷除了“智能化”之外的又一個敲門磚。

^^^^^^^^^^其實還有第四項的分割線^^^^^^^^^^^^

如果以上述三項標準,在日產-雷諾聯盟里找,其實真正留給裕隆選擇的范圍很有限:太小的車型通用性不夠,也不符合“夠大”的原則;大一些的平臺,尺寸/高級度/通用性,倒是都符合,但成本直線上升,裕隆也就無法實現其高性價比的目標。選來選去,只有降低規(guī)格標準,在保證尺寸夠大的前提下,選擇盡可能廉價的底盤。這時候,Espace進入裕隆的視野。

為何?

從尺寸上,它屬于大型MPV,和VW大眾Sharan、Chrysler Grand Voyager克萊斯勒大捷龍、Dodge Caravan道奇凱領、Mercedes-Benz R Class都屬于一個級別;從成本可承受性上來說,前麥弗遜后拖拽臂扭轉梁的結構是再簡單再成熟不過,這個平臺歷經二十余年發(fā)展,也足夠成熟;從通用性上來講,這個結構改轎車肯定沒問題,改SUV的話,只要修改前車身的設計,后車身微調即可;至于說SUV必備的四驅與拖拽臂扭轉梁半獨立懸掛容易沖突的問題,也并非不可克服的問題。

然而,這些很可能都比不上第四條的重要性……

那就是2003年第四代Espace上市伊始,它就被裕隆引入臺灣組裝生產。裕隆對這個平臺已經再熟悉不過,加之這個平臺恰好符合上述三項要求,成為納智捷借殼生蛋的平臺,稱得上水到渠成。如果我們把納智捷廠址所在和Espace在臺灣廠址一對比,會發(fā)現它們恰好都在苗栗縣;而Espace在臺灣停產的日期,正是納智捷公司正式成立的2008年;一年后,納智捷MPV發(fā)布。

【未完待續(xù)】

納智捷身世的系列文章:

借殼生蛋,還是自主原創(chuàng):納智捷的身世(1)

納智捷的身世(2):選擇的困惑

納智捷的身世(3):盤根錯節(jié)的廠商背景

納智捷的身世(4):底盤、懸架、動力

納智捷的身世(5):底盤、懸架、動力(續(xù))

納智捷的身世(6):結語

收藏

2011-09-29

0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

我關注的部落

登錄關注部落,才有更多簽到。請先登錄